传承科学
追求卓越
贵妃一笑荔枝来,长安故事火出圈!古人历经千辛万苦,只为将岭南的新鲜荔枝在贵妃诞辰前送达长安。而现实中,荔枝也成为了大家追剧时的“标配”。
然而,你知道吗?荔枝虽美味,却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——低血糖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荔枝背后的健康谜团。
荔枝甜蜜背后的“陷阱”
荔枝果肉营养丰富,富含糖类、有机酸、氨基酸、脂类和多酚等多种营养成分,其含糖量高达10%~20%[1]。荔枝不仅含有果糖、葡萄糖和蔗糖,还含有大量多糖。糖类是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,也是合成生物物质的碳源[1]。果糖和葡萄糖配在一起能产生清凉的甜味,加上荔枝特有的香气,使其风味特别迷人。
然而,这种甜蜜的水果中,却隐藏着导致低血糖的“陷阱”,过量食用可能引发“荔枝病”。症状轻者会出现头晕、面色苍白、出冷汗等症状。重者会出现意识模糊、突发昏厥,甚至引发低血糖性脑病乃至休克,不及时救治的话,可在数小时内危及生命。
不少人疑惑:荔枝作为一种高糖水果,为何会引起低血糖症状,严重者甚至致命呢?其实,这与荔枝中含有的两种特殊物质有关。《柳叶刀-全球健康》(The Lancet Global Health)发布的一项针对15岁以下儿童开展的病例对照研究指出[2],荔枝(尤其是未成熟荔枝)中含有次甘氨酸A(hypoglycin A)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(MCPG)[2,3],是天然存在的水果毒素,会导致低血糖和代谢精神错乱。正常情况下,机体本应通过脂肪酸β氧化供能并启动糖异生作用,但在次甘氨酸A或MCPG的作用下,脂肪酸代谢受阻且葡萄糖合成严重受损,从而引发特征性的急性低血糖与脑病症状。打个比方,人体就像一辆汽车,血糖是汽油,而这两种物质就像堵住了油箱到发动机之间管道的“异物”,让“汽油”无法顺畅供应,汽车自然就跑不动了。
还有一种说法,荔枝本身富含葡萄糖、蔗糖与果糖,若人体一次性摄入太多,容易刺激胰岛素过量分泌。胰岛素的主要任务是把血液中的葡萄糖输送到细胞中,为细胞提供能量。当我们大量食用荔枝时,血液中的糖分迅速增加,胰岛素就会过度工作,把过多的葡萄糖送进细胞,结果导致血液中的血糖浓度降低,出现低血糖反应。尤其是在空腹状态下,体内血糖水平本身就较低,此时多食用荔枝,更是雪上加霜[4]。
谁更容易中招?
从《柳叶刀-全球健康》的研究结果看[2],荔枝病发生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:荔枝收获季节、大量食用荔枝(影响晚餐摄入)、研究中涉及地区的儿童、空腹、食用与荔枝同属一科的西非荔枝果(ackee)。
简单说就是,5~6月间,当地幼童在周边果园食用过量荔枝,晚上回家后不想吃晚餐,导致夜间低血糖发生概率骤升,特别是对于肝糖原储备有限的幼童而言,极容易受到荔枝中低血糖症诱发因子的影响。因此,该研究认为,晚间空腹大量食用荔枝是该病的诱因。所以预防该病要注意不要空腹、大量地进食荔枝,尤其是睡觉前。对于正常儿童来说,饭后食用少量荔枝是安全的,不必危言耸听,更不必因噎废食。
荔枝正确吃法解锁美味与健康
荔枝虽有导致低血糖的风险,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吃法,我们依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味。
第一,要避免空腹食用荔枝,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食用。
第二,要控制食用量,成人每次食用不超过15颗为宜,儿童不超过5颗。对于合并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,在病情稳定期,可以遵医嘱适量摄入。但要切记,因为大脑对低血糖非常敏感,所以一旦出现不适症状,务必及时就医。
第三,不要食用未成熟的荔枝,因为未成熟的荔枝中次甘氨酸A和MCPG的含量更高
不慎出现低血糖该怎么办
若食用荔枝后出现低血糖症状,且尚未发展到抽搐、昏迷等严重地步时,可先利用家中常见的糖果、蜂蜜、白砂糖、饼干等食物来紧急缓解症状。但需注意,像用果葡萄糖浆调味的甜味饮料、牛奶、其他水果、冰淇淋、巧克力等,对缓解低血糖效果不佳,并不建议作为急救食物。另外,若低血糖症状较为严重,比如已经出现抽搐、神志不清等情况,此时应直接拨打急救电话送医,切勿擅自给患者喂食食物或水,以免引发窒息风险。
“饥食荔枝,饱食黄皮”。这句谚语后半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,因为黄皮是一种芸香科植物所结的黄色浆果,有消食健胃等功效,但前半句值得商榷。荔枝固然富含营养,可以补充能量、消除饥饿感,但并不适宜空腹食用,更不能把荔枝当饭吃[1,5]。除了本文讲的多食荔枝会低血糖外,食用荔枝还可能导致“上火”“酒驾”,但这不是荔枝的错,而是贪食的过!
荔枝的美味值得我们品味,但它带来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。希望大家在享受荔枝美味的同时,能够牢记这些健康小贴士,吃得开心,吃得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