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
图书分类
当前位置:
本书介绍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史和光本质探索的历史,从电磁科学的建立到电子战,从火的神话传说到光的波粒二象性。其中既有深刻的思想,也有生动的故事,可以帮助读者消除对物理的隔膜,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——电子技术和光本质探索,共包含63篇相对独立的文章,其中与电子技术有关的文章34篇,与光本质探索有关的文章29篇。
1.1 奥斯特的发现
奥斯特(1777—1851)是丹麦物理学家,1777 年 8 月 14 日生于丹麦一个药剂师家庭。由于家庭清贫,只能在家自学,没有进入正规学校读书。不过受家庭的影响,奥斯特小时候就对药物学、化学实验和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1794 年,通过中学毕业考试后,奥斯特以同等学力考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医学和哲学,同时学习了一些别的自然科学课程,并于 1799 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。 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,他坚信电现象和磁现象具有共同的根源,并开始了电与磁的研究。1806 年,奥斯特任哥本哈根大学自然哲学教授。18世纪中叶,美国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发现,借助莱顿瓶(类似于一种电容器)放电能使钢针磁化。这一现象使奥斯特更加坚信电转化为磁是可以实现的。可究竟应如何实现呢?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。
*初,根据电流通过较细金属丝会发热的现象,奥斯特推测:如果金属丝更细,就会发热更多,以至于发光;如果金属丝再细,电就会转化为磁。按照这个思路,奥斯特的实验始终没有任何进展。
直到 1820 年的一天,作为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的奥斯特,在向学生演示电流和热的关系时,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。他的助手在讲桌上放置了一个伏打电堆,用很细的铂丝把它的两极连起来,铂丝被“烧”得通红。奥斯特在向学生解释这种现象时,无意中发现悬挂在一根金属丝下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,偏转后的小磁针已经不再指南北方向,而是在垂直于通电铂丝的方向停了下来。“电和磁现象之间,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……”
这是他 1807 年的想法,现在研究多年的电(流)生磁现象终于出现了。虽然听课的学生对此没有任何反应,但奥斯特却激动万分,他极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。课后他吩咐助手,实验桌上的东西都保持原样。待学生离开后,他又冲到实验桌前,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刚刚发现的这个极不寻常的现象。在实验之后,他还把这一喜讯立即写信告诉了他的好朋友、法国科学家安培。
起初,奥斯特认为,磁针的转动也许是由于电流生热使周围空气流动引起的。为验证这种观点,他把一块硬纸板放在导线与小磁针之间以阻挡气流,后来又在通电导线与磁针间放置各种物体,甚至把磁针放在水里。他发现,这些改变了的条件对实验结果毫无影响,即通电前磁针指南北,通电后磁针立即偏转,并在与铂丝垂直的方向上停下来。此后,他不断改变磁针的位置、改变铂丝的方向,*后得出电流对磁针的作用是使磁针偏转的原因。后来他又用了 8 种不同材料的导线做实验,发现磁针的偏转与导线的材料无关,只与电流有关。
通过 3 个月不断的实验,奥斯特终于在 1820 年 7 月 21 日在法国《化学与物理学年鉴》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论文。该杂志不仅破例予以全文发表,还加上了这样不同寻常的按语:“年鉴的读者都知道,本刊从不轻易支持宣称有惊人发现的报告,至今我们都因为能够坚持这一方针而自诩。但是,至于说到奥斯特先生的文章,则其所得结果无论显得多么奇特,都有极详细的记录为证,以至于无任何怀疑其为谬误的余地。”由此可见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,在当时的科学界中就被认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电流磁效应的发现,推动了欧姆、安培和法拉第的研究工作,也间接影响了麦克斯韦、赫兹等人的研究。这一发现揭开了电磁学研究与发展的序幕,标志着电磁学时代的到来。
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,既有偶然性,也有其必然性。之所以说是偶然的,首先是因为机会转瞬即逝,要看能否抓得住;其次假设当时实验时铂丝沿东西方向放置,或近似沿东西方向放置,偏转现象就会大打折扣,或者根本就观察不到小磁针的偏转,也就发现不了电流的磁效应,可见在科学发现中有很多偶然因素。之所以说又是必然的,是因为奥斯特深受康德关于自然界的统一性思想的影响,而且人类对电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入,尤其是在富兰克林发现钢针磁化现象后,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令人感到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奥斯特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,他编写的教材《自然界普遍规律的科学》,使用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。他还热衷于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。一直到晚年,奥斯特仍然积极从事各种社会活动,深受丹麦人民的爱戴。他晚年还研究了物质的顺磁性和抗磁性。
1851 年 3 月 9 日,74 岁的奥斯特卒于哥本哈根。为了纪念他,1934 年,磁场强度单位被命名为奥斯特。
友情链接